2011年安全工程师考试《安全生产技术》模拟题6
1.以下燃烧定义正确的是物质的( )。
A.氧化反应
B.放热的氧化反应
C.氧化还原反应
D.同时放热发光的氧化反应
答案:D.
解析:燃烧的定义是物质同时放热发光的氧化反应,是一种剧烈的氧化反应。它与生产和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其他氧化反应有区别。如铁在空气中氧化生锈,食用油在空气中氧化变质等,都不是燃烧,电灯虽然放热发光,但不是氧化反应,而是物理反应,所以也不是燃烧。
2.着火源是指具备一定( )的能源。
A.温度
B.热量
C.温度和热量
D.能量
答案:C.
解析:温度和热量是构成着火源必须同时具备的两个参数,例如从煤炉子飞出的火星,落在油棉丝上,能把油棉丝点燃,但如果落在大块木板上,虽然其温度已大大超过木材的着火点(295℃),但由于热量不够,火星很快就熄灭了。所以着火源是指具有一定温度和热量的能源。
3.下列关于自燃特征的正确说法是( )。
A.无需着火源作用
B.无需明火作用
C.无需加热
D.无需氧化剂作用
答案:B.
解析:自燃是可燃物质受热升温,而无需明火作用就能自行燃烧的现象,亦即没有明火作用的燃烧现象。
4.油脂滴落于高温暖气片上发生燃烧现象是属于( )。
A.着火
B.闪燃
C.自热自燃
D.受热自燃
答案:D.
解析:自燃的热量来源不同,分为自热自燃和受热自燃。油脂受高温暖气片的加热,是属于外界加热,使油的温度升高,达到自燃点而发生燃烧现象,这种外界加热引起的自燃称为受热自燃。
5.可燃物质的自燃点越高,发生着火爆炸的危险性( )。
A.越小
B.越大
C.无关
D.无规律
答案:A.
解析:自燃点是可燃物质发生自燃的最低温度。如黄磷的自燃点为30℃,煤为320℃。当气温达到30 ℃时黄磷就会发生自燃,显然比煤的危险大。所以可燃物质的自燃点越高,发生着火爆炸的危险性越小。
6.油脂接触纯氧发生燃烧属于( )。
A.着火
B.闪燃
C.受热自燃
D.自热自燃
答案:D.
解析:纯氧是强烈的氧化剂,油脂接触纯氧时,会迅速氧化反应,并产生热量,因为氧化反应剧烈迅速,释放的热量来不及传导散失,容易积热升温达到油脂的自燃点而发生燃烧。这种由于可燃物质自身的氧化反应而引起的自燃,属于自热自燃。
7.可燃气体的火灾属于( )火灾。
A.B类
B.D类
C.A类
D.C类
答案:D.
解析:根据火灾按照物质燃烧特征进行分类的GB 4968-1985《火灾分类》,将火灾分成 A、B、C、D、E四类,其中可燃气体火灾属于C类。
8.轰燃使得火灾的发展过程由( )。
A.初起期进入发展期
B.发展期进入最盛期
C.发展期进入减弱期
D.最盛期进入减弱期
答案:B.
解析:火灾发展过程中,轰燃现象发生于室内火灾由燃料控制向通风控制的转变,在氧化剂充分的条件下,使燃烧由局部火转变为大火,因而使火灾由发展期进入最盛期。
9.可燃液体发生着火时,燃烧的是( )。
A.可燃蒸气
B.可燃液体
C.以可燃蒸气为主和部分可燃液体
D.以可燃液体为主和部分可燃蒸气
答案:A.
解析:可燃液体发生着火时,从表面现象来看,液体会在着火过程中不断被烧掉,因而容易被人们误解以为燃烧的是液体本身,但实际上从闪燃现象的研究可以说明,同样一桶汽油在闪点以下,用明火点不着,到闪点的温度时才会点燃,而且由于蒸气“供不应求”,火焰很快又熄灭。说明液体燃烧时,是蒸气在燃烧而不是液体本身。总之,可燃液体的燃烧方式是先受热蒸发为可燃蒸气,然后按气体的燃烧方式,有扩散燃烧和动力燃烧。
10.一氧化碳浓度低于12.5%时不会发生燃烧,是说明燃烧的( )。
A.必要条件
B.充分条件
C.一般条件
D.综合条件
答案:B.
解析:一氧化碳属于可燃物是燃烧的三个基本条件之一,但实验结果表明,当一氧化碳浓度低于12.5%时,是不会燃烧,也不会发生爆炸的,这就从可燃物这个条件来说明,燃烧除必须具备必要条件外,还需具备充分条件。
建设工程教育网整理